电影 评论

【影评】《十诫》后记:关于“天使”的叙事

十诫 Dekalog (1989)null
导演: 克日什托夫·基耶斯洛夫斯基
编剧: 克日什托夫·基耶斯洛夫斯基 / 克日什托夫·皮耶谢维茨
主演: 阿图尔·巴奇斯 / 昂里克·巴兰诺斯基 / 胡契克·卡勒塔马娅·科莫罗夫斯卡 / 克里斯提娜·杨达 / 更多...
类型: 剧情
制片国家/地区: 波兰 / 西德
语言: 波兰语
首播: 1989-05-16(戛纳电影节) / 1989-09-05(威尼斯电影节) / 1989-12-10(波兰) / 1990-05-04(西德)
集数: 10
单集片长: 55分钟 / 572分钟(电影节版)
又名: The Decalogue / The Ten Commandments
IMDb链接: tt0092337


       《十诫》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波兰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,对于他关注的核心问题,如家庭、责任和人类不可避免的矛盾、焦虑做出了总结。

       《十诫》由总时长为572分钟的十部短片组成,以深沉、阴暗的色调将每一个角色孤立于其自身制造的错误信念之中,描绘出属于不同角色的矛盾与绝望的境遇。查尔斯·艾德斯维克在续写《十诫5》和《十诫6》的延长篇时说:“这些短片反映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对‘垂死之境’的绝望,同时解释了在波兰这样一个在历史上始终无主权和被孤立的国家,《十诫5》中的谋杀是人们试图逃避社会关系的写照,而《十诫6》中的偷窥则代表了一种试图与他人联系的可悲手段。”

 null
null

null

       在《十诫》中,生活在同一个小区中的人们茫然地、无奈地摸索着自我生存与人际交往的途径,却发现充斥着社会的是偶然、冷漠、和无动于衷。在他们遭遇伦理和道德困境时,总会受到来自一个陌生男人的注视——“天使”总以悲悯看向人类。但这位“天使”与大多数传统电影中的“天使”不同,他不秉持仁爱的精神;从不干预角色的痛苦;甚至还为存在道德缺陷的人类提供新生的机会。

       “天使”始终以不同的姿态出现,却总是表现出相同的沉默。他很少与其他角色进行眼神交流,甚至几乎从未开口说话,然而在每一个片段中,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、强烈的象征意义,因为他经常现身御关键时刻,且作为主角行动的目击者或催化剂而出现。

       在《十诫1》中,“天使”虽然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,坐在湖边燃烧着临时的篝火,但却比任何人都接近生命和死亡。他似乎是在期待着即将发生的悲剧,又似乎悄悄擦去了一滴眼泪。然而有一天,“天使”消失了,在转瞬即逝的时间里,父亲从“天使”的眼睛里预见了可怕的未来——他的儿子出事了。

       在《十诫2》中,“天使”是一名医生,他两次出现在电影的重要场景中,第一次是医生把丈夫的“病危信息”告诉妻子时,他迎面走来;第二次,当通奸的妻子正向垂死的丈夫倾诉爱意时,他又出现在丈夫的病房前。

       在《十诫3》中,“天使”差一点与男人和情妇的出租车相撞。

       在《十诫4》中,女儿做出不再打开那封决定命运的信时,“天使”再次出现。在他站在靠近女孩的岸边,女儿似乎也回过头来注视着“天使”,仿佛受到一种超距离的神秘力量控制。女儿谎称她已经打开了那封信,并以此说服了父亲(她曾指责父亲撒谎),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回到原样。而就在“真相”与“谎言”交织的那一刻,“天使”拿着皮划艇与女孩擦肩而过。

       在《十诫5》中,“天使”是一位土地测量员,他穿过即将发生谋杀事件的公路,自顾自地摇头,表示不赞成与警告。受到警告的年轻人缩回阴影中,转瞬间用绳索勒住出租车司机的脖子,并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,残忍地折磨直至其力竭而死。在审判的过程中,律师得知年轻人有一个年迈的母亲和一个刚出生的儿子,而这时“天使”就坐在一位老妇人旁边,神色悲伤,泪流满面(可能是凶手的母亲)。因此,如同前四部一样,“天使”总是出现在生与死、希望和绝望的临界点,显示出一种似是而非的悲悯。

       在《十诫6》中,“天使”与年轻人托马克发生了两次交集:托马克第一次见到他偷窥过女人后异常兴奋,在回家的路上撞到了“天使”并对其道歉。后来,女人嘲笑年轻人的稚嫩和天真,在年轻人失魂落魄地回家时,他们又一次擦肩而过。《十诫6》里,“天使”既存在于年轻人的幻想中,也存在于幻想的幻灭中。

       在《十诫8》中,“天使”出现于伦理学教授讨论道德难题的课堂,成为教授的学生之一,而“天使”和伦理学教授之间的一系列镜头切换则清楚地表明,“天使”知晓事件的来龙去脉。

       在《十诫9》中,“天使”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,他旁观了性无能丈夫自杀未遂的全过程。

       那么“天使”到底是谁?他是证人、责任还是一种神秘的预兆?假设他干预事件,会改变故事的最终的结果吗?他对此应该负有责任吗?归根结底,“天使”只是事实之间的连接点,引导着一个又一个未可知的事实接连发生。他唤起了观众对某种情感和责任的关注和警醒,却将主人公始终束缚在命运之中,重复着人类生命所不停经历着的悲剧与喜剧。

       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去世前拍摄的最后一部纪录片《我是如此》中曾透露,虽然他不知道自己在电影中应该身在何处,也不知道为何要存在于自己的电影中,但他总是在电影里偷偷地把镜头对准自己。因此,“天使”就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本人。

       基耶斯洛夫斯基作为一个“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者”,实际上,不管他在塑造“天使”的过程中是否有意识地插入了自己,他一定无声无息地参与了电影的“代言”,因为在一个被谎言和矛盾侵蚀的电影世界里,导演的摄像机掌握着最高的外部力量,却也是不可干预电影事实的现实力量。

       如果像基斯洛夫斯基所说的那样,“电影制作人一生只拍一部电影”,那么他在职业生涯中最不可磨灭的形象就是潜伏在屏幕后面、藏在镜头里、游走在波兰各处的神秘天使,他敦促人类扭转自由和道德的衰落,重建一个同情弱者和困惑者的美好精神世界。


十诫 Dekalog (1989)

null

2019-12-10

评论(4)
热度(168)

© 粉红月亮 | Powered by LOFTER